全民恐慌的导火索,原本是想让股民“安静”?-买球官网平台

admin 2 0

1月7日,是4天内第四次第二次休市。投资者说他们被“吓坏了”。但“熔断”机制的初衷是为了让投资者“安静”。这里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密这一机制。

交易员下班上班,“丢盔卸甲”的投资者干脆在网上泄愤。有的心碎,有的悲凉绵长,有的怨天尤人,有的洒脱洒脱.边肖盘点了“受惊”的网友宝宝,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不能接受型

全民恐慌的导火索,原本是想让股民“安静”?-第1张图片-过客财经网_国内财经资讯信息门户网站

第一次导火索开始,有人表示不相信:打开电视就是假新闻!很多投资者看似在赌场输了3000元,却不让去银行取钱,可谓令人心痛,难以接受。

我相信我创造了“历史”:我炒股的时间不长,但我一直在见证历史,我一生无悔。我见证了1000只股票涨停,1000只股票涨停,1000只股票涨停,1000只股票停牌,个股涨幅900%,1000只股票盘中停牌,现在15分钟交易结束……我不知道我的股市生活是完整了还是结束了。甚至有人发出了痛苦的“悟”:我以为我会哭,但我没有。我只是盯着保险丝的速度。这不是悟了吗!让我看清了a股,虽然跌停的痛苦会日日夜夜在我灵魂的最深处…

中国的弱势网民动不动就要“上天台”,这很好理解。其中有一部分是看到股市下跌后,一直在“冒着生命危险”炒股的人。现在他们处于一种难以接受的“有大梦想”的状态。

幸灾乐祸型

更多的网友采取“冷眼旁观”,转这种大家听不懂的戏谑。如何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只有段子手。

对于股票交易者的工作,没有什么比嫉妒和憎恨更重要的了:

谁能想到,很多人还在上班的路上,已经下班了。他们说:下班赶上早高峰。

全国各地的股东纷纷发来贺电,庆祝熔断试验成功。周一只用了半天就记住了熔断规则,以后再也不会忘记了!“记得吗?”“记住。”“你真的记得吗?”“我真的记得。”“好,那我就让你多记住一点。”

也许以后“熔断”会成为新的网络热词,比如考试题不符合时的“熔断”。作为2016年人大第一个经济术语,相信今年会频繁曝光,成为各行各业的高频词汇。

全民恐慌的导火索,原本是想让股民“安静”?-第2张图片-过客财经网_国内财经资讯信息门户网站

阴谋论调型

有网友说:一开市就吹。没人在玩游戏。这个鬼是谁?是一种“可以和国力抗衡的超能力,至少敢于挑战,而且还是很强的。”此刻,边肖背后有一股阴风.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迫使国家出手的行为。

因为市场刚刚开盘,很多投资者还在观望。这个时候砸市场付出的代价比较小,国家救市的资金也救不了火。这在朦胧世界里被称为“当头棒喝”,唤醒投资者沉睡的大脑。

当然,静下心来分析熔断机制的利弊:确实缩短了交易时间,减少了流动性,同时也保护了资金量大的投资者。

其实很多政策和新闻都会引起热议,成为话题。网友们有的心痛,有的苦恼,有的欢笑,却在嬉笑怒骂中得到了解脱和自我释放。议程设置理论表明,大众传播可能不会影响人们的想法,但它可以影响人们的想法。“导火索”的消息一出,无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舆论”是大众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个人或群体有一定的影响。它既能约束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又能激励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在这些存在中,有的成为意见领袖,有的成为附庸。

政策初衷:让股民“静静”

出乎意料的是,造成全民恐慌的熔断机制是让网友“安静”,那么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看它是如何运作的。

股市的熔断机制并非中国首创。1988年10月19日,美国在1987年股灾一周年后,率先启动股市熔断机制,控制股市风险。然而,到目前为止,

仅仅9年后,美国在1997年10月27日触发了导火索。中国启动熔断机制的第一个交易日就连续触发熔断,着实让投资者大跌眼镜。

心理学家唐映红在新京报网站解密:当价格上涨或下跌超过一定阈值时暂停交易,可以有效避免投资者的非理性决策。决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进行风险决策时,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或偏好不同的策略。当面对压力情境时,人们更容易做出非理性的两极分化决策,如极端风险或过度保守;但当时间充裕时,人们更有可能做出理性的决定。

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例。越接近考试结束,我们越容易做错题。奥运会比赛越接近,越容易失手。和股票投资者面临的快速流动或一。

泻千里的股市压力,更可能进行非理性抛售或追涨。熔断机制的好处就在于,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性决策。

但实际上:可能加重恐慌


从以上网友的表现来,熔断机制反而激化和推高风险。在投资者普遍看空预期的情况下,熔断机制则可能出现相反的心理效应,进一步地加剧恐慌,并使风险连续累积。


“比如超过5%之后暂停15分钟的意义何在,是让股民冷静一下?我觉得15分钟肯定是不足够使他冷静下来,使他更恐慌倒是有可能。”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万喆在第一天熔断之后评论其是一种“心理踩踏”:熔断之后股市就停了,这实际上会带来流动性抑制,因此扭曲价格,造成心理踩踏。


简而言之就是“落井下石”:一看股市可能要熔断了,大家就觉得赶紧出吧,要不一会就出不了了,因此出现了心理恐慌预期,使后面的利空被提前使用。上午跌了以后,我就感觉今天肯定会熔断,因为跌到这个份上,就会产生交互作用。市场心理预期特别紧张,就会一直向这个方向发展。因为大家都想出清股票,自然就会到达这个底线。


新京报新媒体实习编辑 刘佳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